新丝路观察2月3日电(记者古力米娜)俗话说“一个人的智慧不够,两个人的智慧用不完”。

13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与哈萨克斯坦多所院校开拓教学共享模式,在分享知识、探讨交流中丰富双方的哈萨克语言文学研究领域,共同树立中哈教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合作典范。

图片来源于网络。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说明。

10年间,互派了上百名“交换生”。

作为2017年的交换生,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研究生迪力努尔别坎来到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以下简称“欧亚大学”),主修哈萨克文学。

在家里,她每周根据题目找资料,准备下节课复述问题。

欧亚大学每堂课时长3个小时,涵盖授课、复述、讨论,根据学生表现,导师现场打分。

所以,迪力努尔贝坎不想疏忽每一刻。

“我的业余时间基本都在图书馆度过。

”迪丽努尔贝坎说,欧亚大学有丰富的文献资料,还有专家第一时间分享最新的研究理论。

2017年,欧亚国立大学有6名中央民族大学的交换生。

近年来,交换生的数量递增,让学习哈萨克语的中国学生在国际视角下审视所学专业。

“我们的交换生回来后进步很大。

”哈萨克语言文学系党总支穆合塔尔阿布拉哈克介绍,近十年里,哈萨克语言文学系派出5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赴哈学习,也接收50余名哈萨克斯坦研究生前来留学、访学。

中国哈萨克文学专业的发源地。

据粗略统计,1200多万哈萨克人生活在43个国家,中国有130多万哈萨克人。

哈萨克语言属于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历经部落语言、氏族语言和民族语言等发展阶段,目前中国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1953年,世界古突厥语学家耿世民和哈萨克语言文学学者沙尔、阿曼伊玛索夫在中央民族大学创办了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

▲图为原中央民族大学1977级哈萨克语班学生国庆合影。

资料图片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64年来,从本科教育到博士后培养,原哈萨克语言文学班已发展成为现代哈萨克语言学、古代突厥学等4个优势学科。

耿世民、胡振华、马坎伊列肯诺夫等在古代突厥语、哈萨克语言文学等领域有造诣的50位专家,率先在中国开设古代突厥语教学,培养首批古代突厥语教学、科研人才。

追随着导师的脚步,哈萨克语言文学系的教研团队走在开拓创新的道路上。除了不断突破自己,近年来针对母语非哈萨克语学生的零基础班更是将教学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哈萨克语言文学系被誉为中国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的发源地。

为中国哈萨克语言教学研究、新闻出版、文学创作等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哈语言文学系的教授们走向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众多国家担任外籍博导,也邀请欧美国家著名大学教授学者讲学授课,该系学生也公派到欧美知名学府深造,扩大交流。

服务“一带一路”,做中哈文化交流的使者。

从2000年开始,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语言文学专家加入外教队伍。

阿勒法拉比国立大学教授库丽达尔汗司马古洛娃与中央民族大学结缘已近8年。

库达尔汗西玛古洛娃说,与德国、土耳其和瑞典的语言文学专家讨论哈萨克语语言文学教学,能让她分享越来越多的经验和想法。

2003年以来,哈萨克语言文学系先后与阿尔法拉比国立大学、阿拜国立师范大学、欧亚国立大学等哈萨克斯坦5所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展俄哈语言专业和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项目。

截至目前,已有30多位哈萨克专家学者前来讲学。除了每周根据本系教研组内容安排的10小时讲座外,还将举办每周公开课。

与此同时,哈萨克语言文学系的教授们也走进哈萨克斯坦院校讲学、授课。

胡塔尔阿布拉哈克说:“两国在语言和文学研究方面各有优势。张教授是的系主任,在哈很有人缘。

”穆合塔尔阿布拉哈克说, 两国专家共同开展各类学术研究,为哈萨克语言文学前沿问题研究提供重要文献。

哈萨克语言文学系自2004年独立成立以来,共开展科研项目42项,自主编写特色教材19部,举办国内外专家学术讲座210场,学术研讨会近10场,出版会议论文集5部,出版图书、译著和教材114部,发表论文7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学术研究奖21项,成为全国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哈萨克语在国际合作领域受到重视。

2017年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哈萨克语作为峰会18种工作语言之一。

哈萨克歌手迪玛希红遍中国,为哈萨克语煽风点火。

从互派学生到互派专家,中哈两国专家共同探索学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眼下,双学位培养项目工作进入讨论研究阶段,又一次刷新两国院校的合作起点。

胡塔尔阿布拉哈克表示,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希望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

@ Haguoxin观察连接中亚传播信息交流文化

新丝路观察网站:liuxue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