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见证或经历一些爱情故事,或好或坏,或甜或苦或痛。
一段爱情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大方向只指向两条路:完美和遗憾,但你遇到过偏离这两点的结局吗?朱安的爱情故事是脱离完美和遗憾的最好证明,或者说她的一生根本不能称之为爱情,而是“感情纠葛”。
在朱安的故事里,鲁迅是他自己的世界,而鲁迅死后,二房因为生活困难,在朱安停发生活费。孤独了半辈子,朱安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朱安 生于旧统,裹脚缠足朱安生于1878年6月,浙江绍兴人。她的父母经商。她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的教育。她被要求温柔平和,懂得缝纫,擅长烹饪。她还必须遵守“女人的才能就是美德”的旧观点。她不识字,脚上缠着长布条,就成了当时流行的“三寸金莲”。
朱安5岁左右的一天,她被母亲、几个亲戚和丫鬟带进了一个小房间。懵懵懂懂的她被剥光了鞋袜,双脚浸在一盆温水里。 小朱安以为妈妈要去洗脚。她正高兴地用脚背打水,却看到妈妈带来了一条特制的棉条。她还没来得及问,一旁的亲戚和丫鬟就把她按住了。 朱安的房间里不断传来痛苦的哭声。无论她怎么哭怎么挣扎,都无法阻止母亲果断地将脚的四个脚趾朝脚面折断,用湿布条层层包裹,将脚跟朝大拇指的指尖拉,形成了“三寸金莲”的雏形。小朱安泪眼婆娑地看着妈妈,但等待的是妈妈的管教:
“所有的好女孩都要缠足。看看我们你就知道了。
” 小朱安眨掉了眼里的泪,喉咙里还含着哭腔。她环顾四周,发现屋子里的女人确实都有一双小手小脚,只能把哭腔往肚子里塞,渐渐失声。 时光荏苒,转眼间,小朱安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1899年,通过亲戚介绍,朱安开始谈婚论嫁。她讨论的对象是一位前北京官员的孙子。 绍兴老家的结婚传统是女方年龄比男方大,两到三岁左右最合适。当时朱安二十一,鲁迅十八岁,所以两个人的年龄可以说是非常般配。 唯一不足的是,鲁迅的祖父,前北京官员,最终因受贿入狱,导致周家经济困难。 但好在周家在绍兴是个体面人家,这让鲁迅成为当时已经是“老”的朱安理想的结婚对象。鲁迅原名周章寿,后改名周树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于1881年9月出生在浙江绍兴。十一岁入三潭印月,师从寿吴京,业余学习绘画。二十一岁时,鲁迅公费赴日留学。在业余时间,他喜欢阅读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非常关注人性和国民性问题。
二十三岁进入日本仙台医学院学医。二十五岁时,他在课间看了一部名为《日俄战争》的教育片后,决定弃医从文。二十六岁,他的人生开始与朱安有了真正的交集。 鲁迅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开始担心鲁迅的婚姻。经过不断的挑选和欣赏,她爱上了朱安温柔平和的性格,决定将她嫁入家门做大儿子鲁迅的儿媳妇。 1901年4月3日,在未征求鲁迅意见的情况下,鲁迅的母亲独自到朱家中张贴了一张耿帖。就这样,在双方根本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双方父母决定了这桩婚姻,这也为他们以后悲惨的婚姻生活绑上了枷锁。 鲁迅1906年,周与朱订婚五年时,鲁迅母亲谎称病危,把大儿子从日本骗回老家绍兴。鲁迅回国后的第二天,家里为他举行了婚礼。
被母亲的病欺骗,甚至被安排在不知情的婚姻里,这些都是鲁迅始料未及甚至愤怒的。得知后,他毅然向母亲表明拒绝这门亲事。 但他母亲认为,一早定下的婚事,会在结婚前一天取消,这对周和朱两家的名声都不好。而且,对于保守的有教养的朱家来说,如果鲁迅食言,朱安将永远无法再嫁。 鲁迅本人无法接受封建包办婚姻。他主张接受新事物,有新思想,主张自由婚姻。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忍受不了母亲的苦苦哀求,最终同意这门婚事。 和鲁迅不同,这段婚姻对于朱安来说,是值得期待的。朱安一直接受的是旧体制的教育。她知道结婚后,她会开始“以夫为天”。在朱安的观念里,女人的最终归宿无非是教育孩子,伺候公婆。和鲁迅结婚五年来,朱安无数次从未来婆婆和家里长辈那里了解鲁迅的喜好和一些生活习惯。知道鲁迅喜欢脚大的女人,她在婚礼当天特意选了一双大码的鞋,里面塞了棉花,防止松动脱落。
可惜的是,当婚车停在周家门口时,在鲁迅亲自出门掀起车帘之前,朱安先从婚车里冲了出来,所以他们首先看到的不是穿着婚纱的朱安,而是一双与许多封建妇女穿的“三寸金莲”鞋不同的普通绣花鞋。 不出所料,这些“大脚”的女主人是鲁迅的新娘朱安。在认识结婚的人的印象里,他们不知道朱安什么时候把她的脚解开,恢复到原来的大小。 大家正纳闷的时候,朱安的婚车太高了,一下车就冲了出去。她那双不合尺寸的绣花鞋早就从脚上掉下来了,这才明白朱安“大脚”的原因。婚礼的这一集并没有影响婚礼的精彩。朱安本以为这就是鲁迅默许并喜欢她的原因。但到了晚上,朱安坐在婚床上等了一夜,却没有等到丈夫进屋为她掀起窗帘。
第二天,鲁迅进了书房,锁了门栓,再也没有踏出房门一步。 第三天,鲁迅从书房出来后,直接去了日本。临行前,他从未告诉过母亲,更别说刚刚嫁给他的朱安。这就是朱安婚姻的开始。 不愿改变,故步自封在鲁迅眼里,朱安不是他真正的妻子,他们的婚姻只是封建礼教下的“被安排的牺牲品”。在朱安的心目中,鲁迅是她今生唯一的丈夫,她一生的天。
鲁迅嘲笑朱安的《三寸金莲》和她的文盲。他甚至对朋友说“她是我妈的老婆,不是我的”,这里的“她”指的是朱安。此外,“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在朱安身上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她觉得只要把家务处理得完美,丈夫在外打拼也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
但当她面对鲁迅对她的态度时,朱安心里还是觉得难过,但她知道,她通过撒尿所接受的教育,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但真的是不能轻易改变的,还是朱安不愿意改变?事实上,在鲁迅与朱安结婚的最初几年,鲁迅回过几次老家。但由于公务繁忙,虽然没有机会见到朱安,他也请母亲向贾珠和朱安转达了一些关于朱安的建议和想法。
希望鲁迅和朱安能去学校读书学习汉字,希望她能释放自己的“三寸金莲”,不再被封建礼教束缚,这是她作为一个女人本可以拥有的。朱家人被鲁迅的建议震惊了。虽然当时的清王室已经衰落,但社会仍由清王室统治,女性被允许读书,不再缠足。这样的事情对朱家来说是闻所未闻的。
朱安对此事的做法是一味听从家人的安排,说自己年纪大了,给自己解了绑也没用。至于上学,朱安想都没想原因,就果断拒绝了。 在朱安的童年教育中,“女人的天赋就是美德”的观念已经在她头脑中牢牢扎根。与其花时间学习,不如在家缝两件衣服,提高她的厨艺。 此外,“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在朱安身上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她觉得只要把家务处理得完美,丈夫在外打拼也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鲁迅对朱安解决缠足的办法没有执念,但对朱安拒绝读书很在意,甚至没有告诉他一个拒绝的理由。
鲁迅建议朱安去上学,希望以后夫妻生活在一起时,有更多的话题可以讨论或协商,所以他根本看不懂朱安精彩的脑回路。 鲁迅崇尚和科学,向往新的思想文化,主张自由婚恋。在朱安多次劝说无效后,鲁迅彻底放弃了与他认处的念头。经历了教育的洗礼,他真的无法和朱安这样被封建礼教支配的人相处好。 1919年,鲁迅在北平城买了一个院子,供家人居住。一直把朱安当外人的鲁迅问朱安是怎么想的,是留在绍兴老家,还是和他们一起搬到北平。 秉承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朱安坚定地跟随鲁迅一家,迁居北平。朱安执意要和鲁迅谈,只好收下了。当他到达北平后,周家的开销就交给了与鲁迅结婚超过十七年的朱。朱安最后被当成了周家。
朱安窃喜,以为两人开始同居是吉兆。 那天晚上,朱安铺好了床,等着鲁迅进屋和她一起睡。鲁迅进屋看见铺好的床被子,气得掀开被子,喊着要拆床。 从那天起,鲁迅和朱安分床睡,她补的衣服他们不穿,她洗的东西他们也不碰。他们每天交流的话屈指可数,有时甚至可以无话不谈。 从那以后,朱已经隐隐约约地意识到,鲁迅对她的态度从来没有丝毫改变。 但她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相处方式其实在鲁迅让她上学的时候是有机会改变的,但她始终不肯迈出改变的那一步。 卑微求爱,被爱所伤在她与鲁迅、朱安同居期间,朱安对鲁迅照顾得无微不至。鲁迅生病的时候,她耐心地把大米捣成易消化的粥糊,把自己一直厌恶吃的菜买来,鲁迅却喜欢吃,为他的开胃菜做了漂亮的菜。
她记得鲁迅喜欢吃的每一道菜,知道鲁迅写作时不喜欢被打扰,也从来不敢让家人打扰鲁迅为她做事。也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对鲁迅的感情,已经从当初的喜爱,逐渐变成了包容和逢迎。然而鲁迅不为所动。他反而开始和自己的学生有了一些暧昧的交集。朱安得知后,向婆婆抱怨鲁迅对她和那个学生的歧视行为。鲁迅的母亲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她早就想过上和孙子孙女们一起玩耍的生活。
朱安知道,鲁迅从结婚到现在,从来没有在身体上碰过她,更别说有了孩子。满心忧伤的朱安请人给鲁迅写了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为了周家传宗接代,她允许并希望鲁迅可以娶一个妾。 看完信,鲁迅突然觉得可笑。实在无法理解朱安心思的鲁迅,恰在此时此刻,与学生许广平的感情正在升温,于是干脆离开北平,启程南下寻找许广平。离开北平后,鲁迅与许广平同居,不久又被送回北平。朱安得知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看着婆婆默许的态度,她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去计较什么,更不用说追根溯源了。她曾经有过让鲁迅娶个妾的想法。
后来即使许广平怀孕的消息被送回北平,除了最初的心痛和愤怒,朱安很快就想通了。 按照传统观念,丈夫的孩子是妻子的孩子。不管孩子是谁生的,跟她有孩子是一样的。她甚至请求鲁迅为他和许广平照顾孩子,但这一请求最终被鲁迅拒绝。 1936年,鲁迅去世后,朱安整理北平的房屋,托人告诉许广平,可以搬到北平和婆婆一起住。许广平不愿北上,朱安一个人照顾婆婆,直到去世。 朱安在照顾婆婆的同时,每月从许广平和鲁迅的弟弟周作人那里领取生活费。但婆婆去世后,朱安不再接受周作人的救济。因为鲁迅生前与周作人不和,朱安认为如果接受周作人的钱,就是对丈夫的不尊重。之后随着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徐光平也中断了给朱安的生活费。所以在朱安的生活开始变得很艰难,每天的饭菜都变成了咸菜和馒头,有时还会饿肚子。
鲁迅的母亲留下了一只养了十几年的狸猫,朱安却连猫的温饱都无法提供,只好蒙着眼睛把它遗弃在郊外,让它成为流浪猫。 后来吃不下饭了,朱安就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没东西卖的时候,她就想起了鲁迅的书和作品。那些书和作品印出来,价值不菲,但朱安不知道它们的价值有多高。她只知道卖书之后,她会有钱继续生活。 朱安的举动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鲁迅的朋友们纷纷前来劝阻,说:“这些书是王先生的遗物,价值连城。不能只卖不养,要好好养。 ” 知道了这些话,朱安敏感的神经彻底被激怒了。她绝望地回答:“我也是你老公的遗产,你要好好养着我!”不得不说,朱安的旧观念已经把她的一生都束缚在了“妻子”这个可悲的角色上,但她从来没有享受过“妻子”这个角色,即使有什么爱情,也只是孤独了半辈子。
直到生命的最后,她还把自己比作鲁迅留下的“货物”,只为了被妥善“保存”,实在令人痛心和遗憾。